2024年04月26日 星期 5
地址:济南市共青团路石棚街8号
网址:www.sdxqhz.org
电话:0531-86109138
传真:0531-86922252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
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会议精神解读
来源:省教育厅    发布日期:2015-05-15 11:26:11
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会议精神解读

(2015年2月6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全面总结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对下一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再动员、再部署,尽快建成具有山东特色、国内领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月6日上午,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近期,省政府将在我省既有政策体系基础上,印发贯彻国务院决定的《意见》,共26条、40项工作任务,目前已经完成会签,待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就会议精神解读如下:

  一、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突破口,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大力推进、深入实施。在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作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三步走”的第一步,省政府就于2012年底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出安排部署。2013年,省委又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省委常委重大调研课题开展深入调研。时隔两年,省政府再次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会议,要求进一步像重视普通教育那样重视职业教育,像重视学术型人才一样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分体现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和工作新部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我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突出特点是,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全方位突破。2012年以来,我省连续出台45项政策文件、建立28项制度,在招生考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办学机制、管理体制7大方面均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了全方位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不少经验做法被吸纳到国家政策文件中,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推介了我省的经验做法;教育部领导同志评价,山东省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难题、建立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精神,已经走在全国前面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行业企业认为,这些政策“接地气”,从制度层面破解了若干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据统计,仅去年6月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来我省专题学习考察职业教育的省份就达16个,像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学业晋升通道、对口贯通分段培养、20%编制由学校自主聘用等政策,开始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三、职业教育开始成为“四化”同步发展助推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校生规模实现了大体相当,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90万名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毕业生。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家政和养老服务、高速铁路、民航、信息服务等8大快速发展的行业中,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同时,还依托职业院校每年培训100余万名城乡劳动力。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开始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为民生改善注入“正能量”。我省在全国较早将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把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对第三年级全额拨付公用经费,仅2014年向职业院校学生发放的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就达19.4亿元,惠及81万名学生。据统计,近几年全省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呈现出就业质量提升、渠道多元、实体经济供不应求等特点。还启动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3年行动计划。通过这些措施,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有技能、能够稳定就业的孩子,减轻了几十万个家庭的经济负担,让来自城乡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改善了民生。

  五、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闯出路子。在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分“三步走”过程中,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快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次选择、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不论上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可以接受良好教育,都可以继续深造,都有可能成才,增强育人的适应性与针对性。从实际效果看,初见成效。特别是2013年以来,职业院校的招生形势大幅好转,从“拉生源”、“零投档”开始转变为学生主动报考、圆满完成招生计划,不少中职学校录取线达到普通高中线、高职院校达到二本线,优化了教育结构和生态。

  再者,为推进各项改革提供了借鉴。比如,坚持务实管用地设计政策制度,不固守既有政策,向前走、不后退、不简化、不弱化,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大胆突破;坚持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主文件+一揽子配套文件”一同出台,省直有关部门全方位联动;坚持狠抓贯彻落实,省政府对各项任务立项督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主体,定期调度。

  六、进一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人的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性。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2013年以来本科计划连续翻番达到1万多人,2014年全省9.1万名考生参加,2015年预报名达到13万多人,比2013年增加7万多人。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试点中职学校达到16所、高职院校达到20所、本科高校达到18所,本科专业点数、培养规模分别达到54个和3440个。这些措施改变了职业教育局限在专科以下层次的局面,初步搭建起人才成长“立交桥”。下一步,重点是按照文化素质与技术技能积累并重、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原则,完善春季招生考试制度,改进专业技能考试,增加技术技能含量;改进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按专业大类填报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录取,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合理布局200个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专业点基础上,继续单列招生计划,扩大“3+4”、“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范围,2015年初步打算再增加试点专业30个左右。

  七、中职学校也要开展“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完善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以设区市为单位完善职普统一、学生自主报考、适应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需要的考试招生录取机制,全部实现由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工作,建立起高中阶段学校统一的网上招生录取工作服务平台和招生录取数据库,让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平等招生录取,为学生从初中毕业开始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类型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2015年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八、培养文化素质与技术技能并重的新型职业人才。学校的生命力来自于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学校的品牌、尊严、认可度需要依靠办学水平来赢得。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必须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企业满意、让社会满意。从今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计划,紧紧围绕课程、教学、专业、管理和评价等要素,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既善动脑、又能动手的新型职业人才。2012年以来,已投入财政经费3000万元,推进职业教育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改革;投入5400万元,按照每个专业100万元标准,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一体化设计不同学段课程,目前已经建立54个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九、推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深化高等教育重点改革,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重点改革的核心是特色办学。今年省里要出台高等教育重点改革意见,将生均拨款、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要素与高校重点改革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控手段,引导本科高校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各高校要按照全省总体部署,“一校一策”拿出具体实施方案。

  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纳入议事日程。按照我省规划,下一步将出台指导意见,分类设计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避免同质化低水平发展。调整硕士研究生类型结构,将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招生,到2020年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校生数量大致相当。逐步建立符合职业需求、突出实践能力、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协作培养工程硕士试点。

  十一、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构建城乡社区教育体系,为城乡居民终身学习提供便利。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推动高校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并重转型。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广泛参与、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素质。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让人人、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十二、培养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家。我省近几年来围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出台了若干政策措施,包括核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20%编制员额由学校自主聘用兼职教师、参照“副教授”平均薪酬水平拨付经费、将专业工作经历作为招聘的基本条件、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学校招聘等。下一步重点是狠抓落实,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同时启动一系列名师名校长建设计划,让更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走进学校,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十三、企业要成为重要办学主体。要让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更宽、机制更活,实现生机勃勃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2013年我省出台了9项税收优惠政策,破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问题,浪潮、联想、惠普、微软、甲骨文等一批国内外大企业集团与我省职业院校开展了比较紧密的合作。下一步,要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省内国有大中型企业建设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企业职业教育发展基金,职业院校、本科高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十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我省2013年已经出台了《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管理办法》,首次划拨财政资金8100万元支持民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去年省委把动员社会力量办医办学作为重大调研课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下一步,要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投资职业教育并享有相应权益,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完善民办职业教育收费管理制度,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2015年,在全省推广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样社会保障待遇试点经验。

  十五、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更加理顺。2014年,将省属中职学校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设区市,13所省属中职学校被撤销或整合,完全确立了以市为主统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下一步,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减少职责交叉和分散,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优化学校布局,鼓励支持以市或县(市、区)为单位推进技工学校与其他中职学校的优化整合,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健全职业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完善以省为主统筹规划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健全以市为主统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体制;合理定位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明确县级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责任,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大体相当。

  十六、教育财政经费增量向职业教育倾斜。相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实训耗材多、办学成本高,历史欠账也较多。财政投入是落实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重要标志。下一步,各级政府要按照存量部分优化结构、增量部分雪中送炭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将教育财政经费增量向职业教育倾斜。同时,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政策,职业院校助学金发放向农林水地矿油等专业学生倾斜,建立市、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逐步化解公办职业院校债务。

  十七、接收省内其他地域中职学生能享受办学成本“补偿”政策。长期以来,我省一些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其他市的学生就读,一方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但是,随着全免学费政策的实施,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为调动职业教育发达地区招收外地学生的积极性,下一步要探索建立学生跨区域入学中职教育办学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对接收省内其他地域中职学生的市给予办学成本补偿,

  十八、高职院校生均拨款要达到本科标准。我省高职院校隶属部门和层级不尽一致,有的隶属大型国企,有的隶属行业部门,有的隶属省级,有的隶属市、县级。因各级各部门财力不一样,这也导致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保障参差不齐,从生均两三千元到万余元都不同程度存在,影响着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因此,我省确定,按照逐步到位的办法,确保2017年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2万元。

  十九、职工教育经费可由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国家规定,企业应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工培训。但是,一些企业虽然作了提取,但并没有真正用于职工培训,职工素质无法得到进一步培训提升。针对这种状况,下一步将出台办法,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二十、齐心协力谱写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文章。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是喊出来的,需要各级各界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支持措施来营造和实现。要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2015年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将督导范围由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到涵盖高等职业教育,将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完善职业教育重要事项政府立项督查机制,每季度调度一次工作进展,每半年提交一次政策落实情况绩效报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真正让政策落地生根。

  附件:各地职业教育工作亮点

  附件:

  各地职业教育工作亮点

  济南市,撤并25所不符合标准的学校,建筑总面积5万平方米的公共实训中心基本建成。

  青岛市,将市本级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提高到40%,将区(市)两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提高到30%,与德国焊接学会合作培养“国际焊工”。

  淄博市,新建5个实训基地,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服务“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枣庄市,投入近2亿元,建设占地180亩的枣庄市职业中专新校。

  东营市,将市中专新校列入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烟台市,在职业院校的541个班级开设“如何成功创办一个小企业”课程,培养创业“小明星”,还依托职业院校年均开展职业培训13.8万人次,涉及60余个工种。

  潍坊市,每县建成1所省级规范化以上标准学校,为民办职业院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自聘一线教师办理事业单位保险,与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

  济宁市,启动了4所职业院校新校区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惠普合作建设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

  泰安市,投入近1亿元实施实训设备配备工程,成立省内首家电子商务及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

  威海市,建设了25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范实训基地,落实了20%教职工编制员额由学校自主聘用兼职教师政策。

  日照市,将职普比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3667人,比“十二五”初增加66.2%。

  莱芜市,投入3.5亿元建成莱芜职业中专新校,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40%用于职业教育。

  临沂市,莒南县依托职业院校在242个行政村设立社区学习中心,办好群众“身边的学校”;临沭县推动职业院校与县委组织部连续22年联合举办农村后备干部培训班,培养的学员遍布全县每个村居。

  德州市,采取“一校两牌”方式整合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全省率先允许统筹一定比例职工教育费用于发展,被国家6部委确定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聊城市,推动各县(市、区)完成中职学校核编工作,职业学校服务企业达到200多家。

  滨州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资金达3600余万元,接收实习实训学生1.3万人,接收毕业生1.1万人。

  菏泽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启动县职教中心建设工程。

  除此之外,还涌现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山东轻工工程学校、潍坊商业学校、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职教名校,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烟台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一批本科高校积极主动地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推进转型发展,等等,充分反映了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共青团路石棚街8号   邮编:250012   电话总机:0531-86109138、0531-86922252    邮箱:sdzx11@163.com
山东省职工教育协会版权所有www.sdzjxh.org\www.sdxqhz.org          鲁ICP备14020381号-2
最佳使用效果:1440*900分辨率/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或其他第三方浏览器极速模式 当前访问量:20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