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 6
地址:济南市共青团路石棚街8号
网址:www.sdxqhz.org
电话:0531-86109138
传真:0531-86922252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
山东职教改革启示录:求解职教发展“痛点”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5-10-12 15:02:01
山东职教改革启示录:求解职教发展“痛点”
 

  “1∶8!”

  这个数据,让黄岛职教中心主任石兆胜喜上眉稍:“学校招生比例接近1∶8,这是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中从未见过的盛况。”

  黄岛职教中心是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的一所中职学校。“我喜的是有这么多学生报名,说明改革让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了,生源的质量也更‘靠谱’了。”石兆胜说,“接下来,学校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把这些‘优选’出来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好,让他们在成才的路上越走越顺畅。”

  不仅黄岛职教中心一家如此,在青岛市的中职与本科“3+4”招生录取中,平均分达到了557分,超过普通高中录取线22分,破解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缺乏优秀生源的难题。

  如此变化,源于近年来山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揽子重大改革:打破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天花板”和“隔离墙”,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直至研究生教育上下贯通,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构建“立交桥”,实现了“上下贯通、内外衔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培养行业“状元”的渠道如何打通。从2012年开始,针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招生困难、师资薄弱、经费不足、设备落后、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山东全省一盘棋,整体设计、大胆突破,迈出了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坚实步伐,构建大职业教育格局。

  钱从哪里来?

  中职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畴,高职生均拨款水平达到或接近本科标准。

  一直以来,“经费歧视”都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大问题。一方面,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设施设备投入;另一方面,旧的财政投入机制却“反其道而行”,很多地方本科生均经费是高职的3倍,甚至一些地方对职业院校“只保工资,不安排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办学经费的“倒挂现象”,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这样的问题在青岛将不复存在。

  “从2014年开始,青岛市本级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不低于40%;各个区县30%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如果不用于职业教育的,将由市级统筹安排用于其他区县的职业教育发展。”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说。

  今年11月1日,青岛市将正式实施新的《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经费投入作出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1.5倍,让职业教育的“钱袋子”不再干瘪。

  在山东,教育经费的增量向职业教育倾斜,已成各级政府的共识。从2013年开始,山东省级财政安排专款10亿元用于支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十二五”末,将实现每县至少建设1所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经费也纳入公用经费支出范围。

  山东还将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经费由省、市、县三级分担,按每生每年2800元、3300元、3900元和4500元四档拨款,同时对三年级同样全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解决了以往对中职免学费只补助两年半费用而导致的“后劲不足”问题。

  在高职经费保障方面,山东建立了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2016年高职生均拨款标准将达到1.1万元,2017年将达到1.2万元。从2015年起,省财政还建立了综合奖补机制,激励引导各市提高生均拨款水平。

  有了这些强有力的“后盾”,职业院校校长们的腰杆也终于挺起来了。

  “现在生均公用经费落实了,按照生均2800元至4500元的标准,学校每年稳定的经费1000万元左右,实训、设备经费都有保障了。”淄博工业学校校长孙林涛说。

  潍坊商业学校校长于建平几年前刚从一所高中调来时,学校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要师资缺师资。“美容专业的设备就是两张按摩床,3个年级学生加起来还不到20人,学校几乎办不下去了。”于建平说。现在经费有保障了,操场上学生每天驾驶3台叉车实训,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调试实训室里,每年光实训用的铜管就得消耗300公斤。

  人怎么培养?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德技双馨高技能人才。

  “想在职业院校找一个村干部的孩子都很难。”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徐曙光以此印证职业教育过去的窘境。在他看来,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固然与社会认知不到位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问题。

  由于以往生源质量不佳、经费保障不足、设备陈旧老化、实践型师资匮乏等,导致职教人才的培养水平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培养模式错位,甚至有人将其形容为“用昨天的设备培养今天的人,为明天的产业服务”。

  为了打破人才培养上的这些困境,山东从2012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实施主要面向中职学生升学考试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高考改革,并大幅增加本科招生计划,打通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渠道。到2015年,春季高考中本科招生计划达到了1.2万人,报考人数也达到了11.7万人,有超过10%的考生获得升本机会。这与2012年之前中职生只有0.4%的升本率相比,已经翻了好多番,为职校学生成长成才“打开了多扇窗”。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职校学生可以根据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上应用型本科、读专业硕士,这种提高既可是全日制的,也可以是在职的,可以连续就读也可以接续就读,成长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徐曙光说。

  与此同时,山东还不断扩大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范围;加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沟通衔接改革力度,试点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不论是春季高考,还是‘3+2’、‘3+4’,后续工作中的最大问题是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如果不加快建设,又会走回原来的教学模式,就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老酒。”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说。

  针对这一问题,一系列改革举措迅速推出:一体化设计200个左右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中职和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三年制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这让职教人才培养改革“开进了深水湾”。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也是山东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之一。日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德州交通职业中专等8所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青岛市被确定为试点地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被确定为试点企业,开展校企双主体办学、“双导师”团队育人,安排专项资金900万元,设立180个特聘技能教师岗位。

  在学徒制改革试点中,在校学生和在职员工实现身份双重化。例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银座佳驿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商职学院—佳驿酒店财务共享中心”,学生是酒店财务部员工,以轮岗制承担酒店从填制凭证到到税费申报上缴的整个会计核算工作。济南职业学院与德国工商大会合作成立“双元制”中德技术培训中心,7家德资企业入校与学生双向选择、双向签约,学生成为德资企业“准员工”,同时委托培养德企在职员工。这一“多家唱戏”的改革,真正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在寿光职教中心,学生创业团队配备了美工、文案、摄影、客服,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订单式的电子商务整体团队输出,个别项目的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万。“这也得益于学校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构建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的课程体系,以真实的生产应用要求驱动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寿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刘玉祥说。

  “在青岛港,所有的公司都是学院的实习基地,所有的作业现场都是学院的教学课堂,所有的生产机械都是学院的实习设备,所有的专业人才都是学院的指导教师。”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宋士福说。这所学校依托青岛港,并将港口生产资源用于学院办学,建设了“码头远程实景课堂”,实现了码头作业现场与教学实训基地一体、港口生产设备与教学设备一体、工程技术人员与兼职教师一体,使学习工作化,实训实境化,学生职业化。

  “职校学生不是钳子、不是扳手,培养不能简单工具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德技双馨。”宋士福说。该校把港口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提升学生对行业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坚韧耐劳、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宋士福用他观察到的一个细节佐证了其培养模式的成果:“10年前,学校还在严查校园白墙上的脚印是谁踢的,现在连续5年了,没见一个脚印,不用查了。”

  近些年,一些单位经常点名要他们的学生。著名的“许振超团队”中,80%的成员都是该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3年保持在97%以上。

  体制机制如何改?

  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打破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藩篱,市域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体制机制的深入改革,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根本举措。”徐曙光说,2013年,山东省省委常委重大调研课题“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调研也发现,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现象,导致管理机制不畅通,缺乏整体规划,各部门、各类型学校发展关系难协调,职业教育资源难整合。

  “职业教育管理主体涉及多个部门,教育部门履行统筹管理职能,人社部门具体管着技工学校,经信部门负责职工培训,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管理层级上有省属、市属、县属,区域统筹存在诸多障碍。”调研组称。此外,实训基地建设也缺乏统筹规划,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一体化的公共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师、设备等方面也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山东省决定理顺职业教育办学的体制机制。从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入手,同时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这一做法将中职教育上升到了政府责任的高度,而不仅是教育工作的责任。”徐曙光说。

  山东还决定以设区市为主统筹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强化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区域协调作用。2014年,山东省政府对省属中职学校管理体制和省级中职教育管理权限进行调整,将13所省属中职学校撤销整合,完全确立了以市为主统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同年9月1日起,原来省级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就业指导等权限全部下放到各设区市。自今年1月1日起,省发改委、省教育厅不再下达普通中专招生计划。

  市级统筹的效应已开始逐步显现。2014年,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建设战略叠加区的潍坊市,编制出台了2014年至2020年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力度,重点推进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仅在公共实训基地和示范性实训中心建设方面,就按照“政府统筹、融资推动、市场化运作、政校企共建”的思路,实行市场机制运营和管理,投资15亿元,在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建设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和新产品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

  此外,山东还支持以市或县(市、区)为单位,推进技工学校与其他中职学校的有机融合和优化整合;根据相关规定和区域产业布局需要,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在青岛、潍坊、德州试点,允许学生工学交替,提前或者延后完成学业;可以学分互认,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学籍互转,拆除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藩篱。

  “在此过程中,山东逐步完善了以省为主统筹规划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健全以市为主统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体制,并明确了县级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责任,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理顺了。”徐曙光说。

  此外,针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薄弱、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山东创新机制,规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80%纳入实名制管理,另外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用于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并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财政经费拨付标准,用财政“买单”的方式吸引企业界精英进职校任教。

  “这一改革让职业学校招聘教师有了自主权。”刘玉祥说,该校利用这一政策,自主招聘了95名“能工巧匠”进校园,有效解决了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校企合作动力何来?

  进一步梳理明确财税政策,“给力”校企合作,构建起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和长效机制。

  “职业教育需要校企合作,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自觉参与。”孙林涛深有感触。

  在山东省委常委的职业教育发展课题调研中,也发现了校企合作不紧密、层次低,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企业与职业院校缺少战略性合作,往往是“临时抱佛脚”,考虑到成本、安全的因素,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校企合作优惠政策少且落实不到位,影响了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山东以实现产学良性互动为出发点,进一步梳理明确财税优惠政策,“给力”校企合作,落实有关校企合作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为校企合作构建动力机制和长效机制——

  “鼓励企业投资捐赠职业教育,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用于非营利性职业学校的捐赠支出,在企业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学徒,企业为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支付的报酬等费用支出,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财政可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建立学生实习责任和校方责任相统一的保险制度。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和投保经费统一纳入公用经费补助范围。对在企业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工程实践中心和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

  ……

  这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的进一步梳理明确,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也打消了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安全因素考虑。

  从2015年起,各市、县(市、区)政府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支持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建立统一的“山东省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教育。

  目前,山东正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建设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并将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情况纳入业绩考核。

  职教发展出路何在?

  要有职业教育的道路自信和办学自信。坚持做好分内的事情,培养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现实中,不少学校将学生的发展成长路径混同于学校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升格;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终结教育”,向上发展有“天花板”,上了中职学校就没有了进一步提升学习的空间,中职学生求学深造机会少,将来发展没前途……

  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究竟在哪里?

  在今年的山东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孙伟给了一个答案:“要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坚持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他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可资佐证的是,在近年来一些农业院校纷纷摘下“土帽子”、换上“洋名字”、压减涉农专业的同时,已建校60年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依然坚持“农”字特色,坚持服务区域畜牧行业发展,把“畜牧兽医”的牌子变成了“金招牌”。

  山东畜牧产业多年来居全国前列,仅该校所在的潍坊地区,就有畜牧企业7300多家,相关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该校与国内外6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与其中80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还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5家合资企业,一体化开展生产经营和教学科研工作,成了区域行业发展‘引擎’,也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畜牧兽医类人才培养基地。在山东畜牧兽医行业,高达70%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来自该校。在潍坊畜牧兽医行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畜牧兽医学院,就没有潍坊的畜牧业;没有畜牧兽医学院,也就没有潍坊的东亚畜牧产品交易市场。”

  对于职业教育就是“终结教育”,向上发展有“天花板”的问题,徐曙光认为,要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下功夫,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学习成长渠道,构建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给职校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希望,让其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如今,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试点的本科专业点达到106个,涉及本科高校29所,培养规模达到1.3万人,进一步畅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下一步还要推进按专业长线贯通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步实现与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对接。”徐曙光说。

  此外,山东还加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改革力度,推进“双证书”制度。2013年即开始在青岛、潍坊、德州3市推进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2014年又开始在山东职业学院、山东技师学院等8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8所技师院校开展首批“高职+技师”合作培养试点,学生毕业即可拿“双证”,同时颁发高职院校专科毕业证和预备技师证。首批2000多名学生已因此受益。

  “职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职业教育的道路自信和办学自信。同时,人才培养要‘各安其位’,不能盲目追求升格,要坚持做好分内的事情,培养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办有尊严、有品牌的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徐曙光说。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共青团路石棚街8号   邮编:250012   电话总机:0531-86109138、0531-86922252    邮箱:sdzx11@163.com
山东省职工教育协会版权所有www.sdzjxh.org\www.sdxqhz.org          鲁ICP备14020381号-2
最佳使用效果:1440*900分辨率/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或其他第三方浏览器极速模式 当前访问量:20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