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 5
地址:济南市共青团路石棚街8号
网址:www.sdxqhz.org
电话:0531-86109138
传真:0531-86922252
当前位置:首页>创业就业 > 创就业实训 >
未就业大学生心态调查 近两成有业不就
来源:大众网青岛    发布日期:2015-09-17 11:46:53
未就业大学生心态调查 近两成有业不就

    每年9-12月,是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的最后“攻坚阶段”,也是市南区湛山街道仰口路社区的劳动保障协理员杨洪娟一年中最忙碌的几个月——她每天要给待业大学生打电话,通知他们按时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了解他们的求职需求;帮他们推荐对接岗位……电话打不通或者电话里解释不清的,还要登门“送服务”。
  来自我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6273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招聘岗位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大学生“有业不就”为哪般?近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采访。
  啃老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0.97:1,这是前不久公布的我市二季度人才供需比,它意味着,每个招聘岗位有不到一个人来求职应聘。与一季度1.66:1的人才供需比相比,较大的降幅意味着岗位相对充裕了,对应届大学生来说工作更好找了。
  然而,有岗位不等于有就业。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用这句话形容周丽(化名)当下的状态再合适不过。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毕业回青后,小周一直赋闲在家。到街道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填表时,小周在“未就业状态”下选择了“自愿暂时不就业”,理由很简单:“不想这么快被工作束缚,想趁年轻到处走走。”
  截至目前,我市仍有6273名青岛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尚未就业。与今年预计的3.8万名青岛籍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这一总量相比,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人数占到近两成,其中不乏像小周这样不急于就业的“啃老族”。
  “这部分学生比重近几年有增多趋势,属于就业意愿不强的。”市人社局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在祥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衣食无忧、经济压力不大。“这些‘90后’的父母现在大多45-50岁左右,具备一定经济实力。而这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与‘70后’、‘80后’相比,就业赚钱养家的负担明显要小得多。”
  “就拿我们社区来说,有不少原先湛山村的村民,家里起码两套房子,靠房子租金也能养活一个大学生了。”杨洪娟直言,城中村改造拆出一批“拆二代”,成为小部分大学生“暂时不就业”的原因。
  挑剔型:只选喜欢的,坚决不将就
  在日前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应届毕业生小胡告诉记者,大四下学期他曾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但干了三个月后发觉自己并不喜欢广告公司频繁加班的工作节奏,临近毕业小胡放弃了这份“到手的工作”。对找工作小胡并不着急:“总不能为了赶紧把自己 ‘脱手’,勉强干不喜欢的工作吧。”
  “现在大学生特有主见,只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对工作比较挑剔。不仅学生这样认为,连家长也是这种观点。”市南区人社局就业科副科长段薇说。
  张在祥主任分析说,供求不匹配是导致毕业生迟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从大学生角度来看,“90后”、甚至“95后”陆续登上职场舞台,一些彰显个性的求职观念也日益显现。“最明显的就是 ‘我喜欢’这样的定位。以前是‘生存型’就业,解决温饱是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而现在可以说是‘发展型’就业,更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成就感、个人价值的满足与实现。”张在祥说。
  对此,在基层工作的市南区湛山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曹平体会颇深。“岗位不匹配主要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曹平通过日常接触了解到,就业挑剔型学生预期的薪金待遇集中在3500元-4000元。“说实话,对于一个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这个待遇要求有点高了。要知道,大学生拿到手3500元月薪,企业的用人成本就在4800元左右。”“推荐的岗位他们嫌单位太小了,工资太少了,宁可暂时不工作也不将就。”有着八年工作经验的杨洪娟说。对此,段薇也很无奈:“市南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达,体现在招聘岗位上,就是销售类岗位特别多,而这部分岗位又特别不受大学生待见。”段薇说,区一级人社部门能提供的多是区一级用人单位的岗位,大企业相对少,对于本就挑剔的大学生来说吸引力并不强,这也是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送岗位这项服务匹配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随意型:不求稳定就业,有钱挣就行
  当然,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多元化使得稳定就业已不再是收入的唯一渠道,微商、专车司机、艺考家教,甚至炒股、理财……这些非正式职业同样能带来一定的收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批待业大学生。
  尽管是应届毕业生,但今年7月份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小陈并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赶了一把“时髦”,开着父亲的车当起了“优步”专车司机。“本打算跟朋友合伙创业的,大致项目也想好了,就是送外卖,不过目前还不成熟。”每天十点多睡到自然醒,小陈开始 “打卡”上班,用他的话说:“每月除去油钱还有盈余,至少零花钱不用向家里要了。”
  大学生应补上“就业指导”这一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包括实名登记、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街道、社区送服务上门往往是“热脸贴冷屁股”。
  “就拿免费的就业培训来说吧,打电话通知,七成学生都不感兴趣。”杨洪娟说。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我市人社部门推出了每人一次免费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训和创业培训。“感觉这些培训没什么用。”小陈之前就接到过街道上的通知,在他看来,这种“大通套”的培训并不能帮他提高求职成功率。而更让杨洪娟感到无奈的是,很多时候她的工作在学生和家长看来是 “没必要”甚至“不受欢迎”的。“有个别的学生和家长已经把我的电话列入黑名单了。”杨洪娟无奈道。
  “大学生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没有客观合理评价,对职业预期过高。”作为青岛大学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科科长,近几年李莹一直在努力探索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授课形式。“‘就业=能力×资源×机会/期待’,这意味着就业期待越高,就业机会越低。”
  以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多是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从2007年起,青岛农业大学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设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2014年,青岛大学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列入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就业择业观念的树立和转变,必须尽早开展。等到大四毕业在即再去讲这些,未免太晚了。”李莹告诉记者,目前青大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专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测评和探索,准确自己的定位。“希望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提前矫正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让大学生都能尽快找到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工作。”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共青团路石棚街8号   邮编:250012   电话总机:0531-86109138、0531-86922252    邮箱:sdzx11@163.com
山东省职工教育协会版权所有www.sdzjxh.org\www.sdxqhz.org          鲁ICP备14020381号-2
最佳使用效果:1440*900分辨率/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或其他第三方浏览器极速模式 当前访问量:2050121